展会信息港展会大全

“大数据”时代,国企准备好了吗?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3-02-04 13:54:37   浏览:9794次  

导读:2012年,大数据(big data)一词真可谓企业管理界的热门词汇。《纽约时报》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也似乎达成共识: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

2012年,“大数据”(big data)一词真可谓企业管理界的热门词汇。《纽约时报》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很多学者和企业家也似乎达成共识:未来,数据将会像土地、石油和资本一样,成为经济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

美国高度重视大数据。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3月29日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

“大数据”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带来新一轮信息化革命。很多专家学者纷纷预测,“大数据”时代,即将带来新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那么,究竟何为“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会对企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对于掌控国家经济命脉的国企,又该如何积极应对?

“大数据”时代来临了吗?

北大纵横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

刘荣华: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时代特征是三“大”。第一,管理难度大。海量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共享及研究等任务,都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第二,研究价值大。海量的精准数据,辅以信息技术,使对忠实记录现实生产生活的数据进行系统研究以探求背后规律成为可能。第三,对社会影响大。对海量数据的研究,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元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而提炼出有规律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普遍应用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将极大地激发社会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现在,如何收集、管理和分析数据正在从网络信息技术研究领域扩散到社会各个层面,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时代。首先,数据正呈现指数级增长。各种基础数据的收集、各种传感器的剧增、高清晰度的图像和视频的迅速应用,都导致了数据爆炸。其次,技术在进步。近年来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商务智能、无线传感器、云计算、语义网等新技术频繁出现:商务智能帮助企业对信息进行高度细分、高度定制,数据挖掘技术帮助企业分析客户过去的行为模式并预测其未来需求,云计算将有形的计算转化为无形的服务,遍布世界的数据联网获取分析成为可能,数据金矿开掘效率提高……

互联网企业是 “大数据”时代的急先锋和最早最直接的受益者,效果较为明显。但在 “大数据”时代,将不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传统企业,对数据的有效利用将是所有企业共同竞争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企业都将是一个数据集,即数据化企业,都将深深地受其影响。

计世资讯首席分析师

丁震:事实证明已经来临

目前中国的情况已经符合了“大数据”时代的特点。第一,企业数据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从前。据计世资讯统计,近三四年,中国500强企业的数据总量每半年翻一番,这是以前数十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绝无仅有的。第二,数据多样化,特别是非结构化数据爆炸式增长。过去三年,非结构化数据复合年增长率超过90%,驱动力主要来自互联网、移动应用、微博、社区网络等新应用,以及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第三,快速化需求。企业更加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而且信息技术已经使得全球市场无边界化、无国界化。企业要想在这样的市场中立足,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从海量信息中获得对自身最有价值的信息。如快消品行业,以前分析销售报表可能是按天来计算,但是现在这个速度已经远远无法准确把握不同地域的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第四,数据价值最大化。如何让这些有用的信息给企业或个人带来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或者利润增长点,这是“大数据”时代对于数据的核心要求。如互联网行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网民上网习惯,及时推送各种个性化信息;公共服务行业通过分析视频、音频等信息,进行舆情监测,保障社会安全等。

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

赵曙明:很难说“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

如果从纯粹技术的角度来看,“大数据”只是在过去的“信息爆炸”一词基础上的延续,“大数据”时代也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延伸。今天,人们不得不更加关注“大数据”主要是 “大数据”给经济活动乃至全社会的影响力无比增大的缘故。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这样在“大数据”的应用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商业利润的企业,开始不断涌现。

信息、情报数据是在现实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属于无形资产,跟企业的“人、财、物”等生产经营资源一样,具有同等价值。当下“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利用高速的硬件、软件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更快更好地利用数据、情报等信息资产,更好地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数据”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是全方位的、无所不及的。但是由于对“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应还无法全部了解和掌握,因此很难说“大数据”时代真正到来。目前应该还是刚刚开始了解的阶段。随着人们对信息时代的更深了解,人类社会与信息,包括“大数据”的互动也是相互影响、动态变化的。

德勤咨询合伙人

卢卫东:数据应用拖后腿

如果从数据结构复杂多样,数据规模爆炸增长,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角度看,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但是从对数据的应用角度看,当下还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早期。“大数据”已经具备了应用的基础,并且应用潜力巨大,但当下大家对数据应用还不充分,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中,通过对大量交通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有效地引导车辆的通行,会对缓解交通压力带来积极影响。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更加广泛,如在通信领域,通过定位对一个人的位置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可以与银行、保险、航空公司等形成深度的合作,实现针对性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样的例子很多,但目前还处于应用的起步阶段。

对国企有何影响?

卢卫东:挖掘越深,价值越大

“大数据”将会对企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它会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成为企业的神经系统及决策中心,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可以实现管理流程的优化,将粗放式、经验式的管理变成精细化、数据驱动的管理。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如果我们能收集到足够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数据,通过建立模型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有效评估风险,从而指导授信和定价,并实现放贷的批量的自动化审批。 这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提高放贷的效率,同时又能很好的确保盈利水平。

“大数据”的发展对于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规模的国企有不同的影响程度。 应用越深,价值越大,而目前企业需要做的就是提升信息化水平,其次需要积极挖掘和思考“大数据”的应用,需要密切关注在该领域的新技术发展趋势,并结合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大数据”的应用寻找契合点和突破点。比如德勤在银行通过对摄像头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银行营业厅内顾客和客户经理活动区域的交织情况,以此优化客户经理的服务方式。再如通过对顾客信用卡销卡前行为的分析,挖掘出其共有的许多特征,为客户挽留制定有效的策略。这些应用在国外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但在国内还刚刚起步。

国企具有资源、政策、规模及IT投入的优势,在利用“大数据”方面起点会更高,收益也会更大。但是国企也面临两个大的挑战。一是IT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不平衡。没有良好的数据收集、存储和组织,就无法达到有效地应用。对于信息化发展比较滞后的一些国企,短期内还很难在应用方面有突破。二是国企的领导层对“大数据”意识和观念需要提升。由于“大数据”是最近二年才兴起的新事物,因此需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加强学习和宣导,另外一方面,也只有在竞争环境下真正体会到“大数据”的威力,领导们才能够真正对“大数据”做出积极的反应。

刘荣华:国企面临独特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有效地推动着企业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将构成竞争的重要基矗对企业内部创新而言,企业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各个运营环节,辅助决策,把业务流程和决策过程中的潜在价值“挤”出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对企业外部营销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对海量、精准的客户数据进行分析,或者借助第三方数据分析平台,来了解客户的消费行为、预测销售,进行精准营销和互动营销,从而提高营销的科学有效性。当下,各个行业都出现了以数据分析为竞争形势的企业,既有网络时代的新秀(如谷歌),也有传承百年的品牌(如宝洁)。它们都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对数据分析的娴熟应用。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面临重大的机遇与挑战。第一,量化、科学、系统的管理将成为可能,企业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将进一步提升。第二,企业将面临基于数据的竞争,如何有效组织、利用内外部数据资源成为竞争关键。面对数据金矿,谁开掘最多,谁效率最高,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第三,数据安全将成为管理重点之一。机密数据的外流不仅可能导致商业机密外泄,其中客户资料的外泄还将带来法律和道德风险。第四,企业管理层思维的转变特别重要。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拒绝新技术新思维的管理将被时代所摒弃。第五,信息体系的构建和相关数据分析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十分迫切。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具有区别于民企及外企的一些特点,因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会有其独特性。

在机遇方面,第一,大型央企有实力对企业的信息技术进行投资,应用较先进的技术,保障企业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第二,大型央企可以进行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对企业的数据化管理进行系统规划。第三,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管理延续性较强,总体较稳定,能够保障对信息技术的持续长期投入。第四,国有企业吸纳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员工就业,有较好的人才储备。

在挑战方面,第一,思想僵化,反应较慢。“大数据”时代要求变化,要求速度。绝大部分国有企业认为信息化仅仅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没有意识到数据的巨大利用价值,没有意识到“大数据”时代的革命性影响。第二,压力传导不足,危机意识不够。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因为政策支持、资源垄断、地方保护等原因,面对的市场压力受到了部分隔离和缓冲,加上内部高管人员任命、绩效激励、企业文化都不完全市场化,带有部分行政色彩,外部的市场压力传递到企业内部被缩孝分散,因此相对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来说,敏感度较低,依赖心理较重。第三,对信息化的规划缺乏管理,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很多新兴互联网企业、跨国集团信息化水平已经很高、数据管理利用能力娴熟的今天,国有企业这方面相对滞后,对数据的管理和利用明显不足,还没有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已经在迅速转移,没有从企业管理的高度去看待数据的管理和利用。

赵曙明:国企面临多方挑战

“大数据”时代给所有企业都会带来机遇,如何利用“大数据”为企业创造价值是当下企业的战略重点所在。但是国企拥抱“大数据”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技术挑战。大企业特别是国企的大部分数据是定型化数据,即文字、数值数据。虽然不少企业有诸如文件管理系统等非结构化数据,但是容量不大,而且实时性低。因此,要通过对新型存储技术和既有存储技术的合理搭配为“大数据”挖掘奠定基矗

其次,能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要在海量数据中找到商机,需要大量具有超凡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即便是信息技术相当发达的美国,也相当缺乏,何况转型时期的中国国企。

最后,是对企业信息技术战略的挑战。目前有些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对数据本身的投资、管理重视不够。而“大数据”对信息技术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战略支撑。

国企应如何应对?

刘荣华:提前准备,把握战机

要在“大数据”时代抢夺战略高地,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必须提前做好准备。

第一,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高层应该将其作为企业战略性事务进行关注,企业管理层应该对企业信息化有全新的理解,将数据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看待,将对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和有效利用作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事来对待。员工的观念也需要转变,企业应该加大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培训。第二,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下属单位众多,有些涉及各个行业,公司治理结构也不同,情况相对复杂。要发挥系统优势,必须对数据化进行统一的科学设计,避免重复建设、各行其是、互不兼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数据分析的作用。第三,基于客户价值导向,针对数据需求,重新设计、优化或梳理企业的制度、流程,增加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环节,甚至可以进行企业流程再造,重新设计适应竞争的商业模式和内部运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配套措施来保障企业数据流的畅通高效。第四,加强数据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21世纪,任何竞争的焦点都是人才。第五,与外部资源合作是重点。很多外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机构拥有相关的数据技术、资源和平台,能够提供非常专业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服务,这是企业内部无法具备的能力。同时,加大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数据管理合作,在数据收集、分析、共享方面彼此协力。第六,结合现有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将企业的数据管理推向纵深。数据管理事关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目标实现,必须具有战略高度;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不再是信息部门或生产部门的事情,企业上上下下都必须关心;不仅要关注综合性数据和关键数据,而且要关注基础数据,要深度利用、挖掘数据。第七,注重内部数据的传递和共享。第八,重视数据安全,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对数据安全进行保障,防止机密数据外泄。

卢卫东:先提高信息化水平

首先,要加强国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信息化是“大数据”的基础,“大数据”是信息化的更高层级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国企要做出完整的、与公司战略相匹配的IT规划,然后在系统建设、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流程管控方面逐步加强,综合提高。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国企可以建立数据中心,这是集数据采集、存储、整合、分析、应用于一体的综合部门,可以成为企业的决策支持中心。

其次,需要专业人才。数据分析人员必须有数学功底,有分析技术背景,有对业务和管理的理解。国外银行一般有成百上千的专业数据分析人员,但国内银行最近两年才建立数据中心,而且专业人员十分匮乏。

赵曙明:客观分析,沉着应对

切勿对“大数据”过高估值,究竟什么样的“大数据”可以成为资产需要评估。也不要过度对“大数据”投资,而应该着重于如何利用“大数据”。据一家日本企业201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该国有效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并对业务做出贡献的企业仅占8%,没有利用或者利用数据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的企业达到了71%。可见,数据信息系统导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企业在匆匆导入信息数据系统之前,应该客观分析当前形势。

利用“大数据”的重中之重是要建立“大数据”智能中心。通常,数据分散在企业内各个部门,数据的收集、储存需要一元化的管理,根据业务需要,分析所有数据源,因此 “大数据”智能中心的设置十分必要。同时,能够从海量的数据沙堆中迅速找到“金子”的人才也很重要。这些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企业现实中日益增加的动态数据实时捕捉、妥善储存,将分散在公司内部的数据可视化等,是开始有效利用“大数据”的第一步。

赞助本站

人工智能实验室

相关热词: 大数据 数据分析 国企

AiLab云推荐
展开

热门栏目HotCates

Copyright © 2010-2024 AiLab Team. 人工智能实验室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公司动态 | 免责声明 | 隐私条款 | 工作机会 | 展会港